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在14日發布的《世界經濟展望》中,小幅上調2025年全球實際GDP增速預測至3.2%,高于7月預測的3.0%;2024年和2026年增速分別維持在3.3%和3.1%。盡管金融環境較預期寬松、貿易沖擊程度暫時有限,IMF強調,全球增長前景仍面臨顯著下行風險,尤其來自不斷升級的貿易緊張局勢與政策不確定性。
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-奧利維耶·古林查斯指出,近期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沖擊“進一步削弱了本已疲弱的增長前景”。他同時警告,人工智能投資熱潮正推高消費,可能引發新的價格壓力,“或需采取更緊縮的貨幣政策加以應對”。此外,古林查斯特別提及央行公信力下降的風險,稱其“可能導致通脹預期失衡”,進而削弱貨幣政策效力。
在全球通脹方面,IMF預計總體通脹率將從2024年的5.8%穩步下降至2025年的4.2%,并在2026年進一步回落至3.7%。盡管趨勢向好,但區域間分化明顯。
拉美短期改善,中長期隱憂浮現
IMF將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從2.2%上調至2.4%,但將2026年預期從2.4%下調至2.3%。
墨西哥成為區域亮點,2025年增長預期由0.2%大幅上調至1.0%,2026年亦升至1.5%。
巴西2025年增長預期微升至2.4%,但2026年下調至1.9%,債務占產出比例預計將顯著上升。阿根廷則面臨明顯惡化,2025年增長預期從5.5%下調至4.5%,2026年進一步降至4.0%。
該地區通脹壓力顯著緩解,預計2025年通脹率將降至7.6%,2026年進一步降至5.0%,遠低于2024年的16.6%。IMF指出,增長預期調整主要源于“美國關稅稅率低于預期、美元意外走弱以及貿易前置效應支撐短期表現”。
歐元區以財政擴張換取韌性,債務風險上升
IMF將歐元區2025年增長預期從1.0%上調至1.2%,但將2026年預期從1.2%下調至1.1%。報告明確指出,當前增長“是以高昂財政成本為代價實現的”。歐元區債務占GDP比例預計從2024年的87%升至2030年的92%,主要受德國國防與基礎設施支出推動。
盡管出口商尚未完全吸收美國關稅影響,工業部門暫未受嚴重沖擊,但IMF警告,“保護主義措施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,貿易轉移和路線重構等應對策略成本高昂且不可持續”。
日本增長預期顯著上調,加息路徑漸明
IMF將日本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從0.7%上調至1.1%,2026年預計為0.6%。該機構預計日本央行將在中期內逐步加息至1.5%,認為該水平“對經濟中性且符合通脹目標”。
日本二季度年化GDP增長達2.2%,主要受益于資本支出穩健及汽車廠商為規避關稅提前出貨。不過,7月新出口訂單出現年內首次下滑,預示未來壓力可能加劇。
英國通脹持續領跑G7,人均增長疲弱
IMF將英國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上調0.1個百分點至1.3%,2026年同樣為1.3%。但該國通脹率預計今明兩年分別達3.4%和2.5%,持續位居G7最高水平。按人均GDP計算,2026年0.5%的增速將是G7中最弱表現。高通脹制約英國央行降息空間,并導致政府新增借貸成本居G7之首。
沙特受益于原油增產,非石油部門成增長主力
IMF將沙特2025年GDP增長預期從3%上調至4%,2026年同樣為4%。上調主因是“沙特作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,其石油減產措施的退出速度快于預期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5年上半年非石油部門增長達4.8%,大幅超過整體實際GDP 3.6%的增速,對經濟總量貢獻超55%。
IMF強調,盡管全球經濟在多重挑戰下展現出一定韌性,但“隨著臨時緩解因素消退,政策變動對全球經濟的拖累將在近期數據中更為明顯,碎片化風險持續上升”。報告呼吁各國在維持增長的同時,審慎管理財政可持續性與貨幣政策信譽,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全球環境。